一、本年度工作情况总结概述。
1.对外交流合作
(1)积极推进院所合作
今年受疫情影响,对外交流频次明显下降。对外交流主要集中在本区域范围内。11月份,邀请兰州地震局王兰民研究员到校,参观河北省地震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并对岩土抗震研究中心进一步发展和充分展开校所合作进行广泛讨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2)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组织
2020年10月15,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六次学术大会,薄景山作为分会场“黄土地震滑坡风险评估与防治”召集人,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组织,扩大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2.重要科研成果介绍。(重要成果分项介绍,包括项目立项、成果获奖、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
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教师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技术基础研究,加强成果转化,提供社会技术服务。
(1)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教师团队2020年共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1项,共计申请科研经费370.14万元;共发表期刊论文13篇(论文统计中,以防灾科技学院为第一标注单位)。
(2)横向成果:
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教师团队签订的横向社会服务合同9项,总经费468.87万元,详见附件。
3.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教师团队申请并获批筹建坝道工程医院防灾科技学院分院。
2020年6月7日,坝道工程医院2020年年中工作会暨坝道工程医院水务分院(济南)成立大会以郑州为主会场,结合线上线下多地联动形式成功召开,坝道工程医院总院、共建单位、已建分院、拟建分院等24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校科研处处长蔡晓光教授、地质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平副教授、科研处成果转化科黄鑫老师参加了线上视频会议。会议中,李平作为防灾科技学院代表从需求分析、我校基本情况、优势特色、建设计划4个方面作了拟建分院的申请汇报。会后经坝道工程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线上投票,正式批准筹建坝道工程医院防灾科技学院分院。
坝道工程医院防灾科技学院分院将作为我校重要的产学研平台,将推动防灾减灾类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撑。同时,分院作为科研和工程人员交流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将为防震减灾领域提供专业、系统的服务,可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4.人才培养
薄景山教授完成博士培养2名,研究生培养3名;李平副教授完成培养研究生2名;蔡晓光完成培养研究生2名。
5.荣誉奖励
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教师李平副教授获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由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联合会(ICGDR)主办的第18届地质灾害与减灾国际研讨会暨第4届谷德振讲座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参加此次大会。我校地质工程学院李平副教授应邀参会。会上,李平副教授荣获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ICGdR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该奖项授予在地质灾害与减灾科研与社会服务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
本次获奖提高了我校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的深入国际合作。
二、问题不足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通过对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本年度工作的梳理,存在如下问题:
年度新立项纵向科研项目数量少,论文发表数量不多,高水平期刊论文尤其缺乏;社会生产服务项目有一定数量,但是基于项目的科学研究问题凝炼不足,相关科学研究深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加强;
人才培养措施少,对外交流频度不够,与行业生产单位的合作深度需加强。
团队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数量基本达标,但是会议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需要提高。
下一年度,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多方筹备学科建设经费,加强地质工程学科建设,进一步改善科研、教学及实验条件,在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方面产出一批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增加高水平论文数量。在科研项目上,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10篇左右。利用学科优势,在研究纵向课题的同时,注重科研产出,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事业生产单位合作,力争横向技术服务项目2-4项。
附件:支撑材料。
1.纵向科研项目情况列表,详见《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校属科研机构年度工作报告(2020年)》;
2.承担社会服务项目情况列表,详见《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校属科研机构年度工作报告(2020年)》;
3.2020年科研成果情况列表,详见《岩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校属科研机构年度工作报告(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