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科研 >> 教研团队 >> 正文

黄大年地质工程教学团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1-31 [来源]: [浏览次数]:

黄大年地质工程教学团队采用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面,加强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导师制”,即鼓励学生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和生产课题,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丰富的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资源,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生产项目,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发现科学和工程问题,进而带着探索问题答案的心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团队每位老师都分配了4名本科生,全程关注学生成长,改进学生的学习。团队成立了若干个本科生研究兴趣小组,定期与学生交流并具体指导,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成效显著。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专业学生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项,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3项,学生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推进课程建设质量工程,通过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以及互联网课程资源引进,整合课程资源,避免重复教学,合理安排学期教学任务;增设专业课程,吸收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构建优质课程教学体系。目前,12门重点课程中6门已经结题,1门精品课程在建。

通过多年的建设及基础累积,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得到长足改善,满足了专业教学实验要求。地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下设8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试验场,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实验室用房面积1500平方米。地质工程专业与行业生产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合作,现已经建成11处实习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我们采取了人才引进与自身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几年建设,本团队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良好,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比例为61%;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89%。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行业服务能力极大提高。专业教师累计获得纵向科研课题2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7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以上教科研论文50余篇,被SCI、EI、ISTP等检索机构检索论文10篇,成功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承担教研教改项目12项,已发表相关教改论文10余篇。

师资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业骨干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促进教学水平提高。能够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生产项目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教师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完成毕业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教学研究项目,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将成果运用于教学。

团队多次深度参与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和科学考察。汶川地震期间,地质工程教师团队在现场震害调查之后,向教育部提出“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议”,“校安工程”在全国铺开,并在芦山和九寨沟等地震中得到了检验。在青海玉树M7.1级地震中薄景山、李巨文、卢滔、蔡晓光等8名教师进行地震应急救援和现场科考;在芦山M7.2级地震中,卢滔、孟凡超、李孝波、霍占刚等13名教师赴现场开展震害调查和相关测试工作;松原M5.7级地震,薄景山、蔡晓光、王伟、李平等10余名教师团队成员进行现场震害调查和砂土液化应急科考,及时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现场调查资料。

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为专业教师的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教师参与行业生产,社会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通过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解决行业生产问题的能力,以生产项目为载体,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和行业支撑,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地质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先后完成了石家庄、西昌、廊坊、张家口、松原、大庆等十余个城市的防震减灾规划、震害预测、活断层探测等项目,总资金额达到4000余万元为保障城市防震减灾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撰稿: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