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随着社会财富的日益增长,工程建设规模和难度的提高,对地震和地质灾害的信息管理、危险评估、群测群防、专家决策、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和指挥、韧性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迫切的行业需求,防御和减轻地震和地质灾害对监测预警的信息化和防治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学科的交叉复合为防震减灾中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途径和方式。由于地球动力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对于重大地震和地质灾害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局限于机制分析、定性阐述,导致分析结果可靠度低,防治手段失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问题解决的智能化和精确化提供了新方向。例如,地震烈度速报系统为快速评估震害损失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针对传统的矿山工程岩体大变形灾害问题,何满潮院士通过地质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提出了“预留变形量的恒阻大变形锚杆高预应力支护”新方法;针对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监测问题,施斌教授从光电传感技术入手,建立了大型基础工程分布式光纤安全监控与监测系统。因此,多学科的交叉复合为传统防震减灾事业的升级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基于多学科交叉复合,对传统的防震减灾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造升级,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防灾科技学院相关专业的防震减灾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传统模式。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创新创业、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防震减灾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定位不清,层次混乱,信息化、智能化、装备现代化程度低。如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复合,引入新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基于产出导向(OBE),针对防震减灾实践教学体系的多种形式,明确定位,分清层次,有机结合,有序推进,将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凝练为三个层次的实验,演示验证型实验、应用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引导学生由基础实验的掌握向复杂防震减灾工程问题的解决过渡;同时,在实践教学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践行多学科交叉复合理念,实现简单工程问题的独立解决方案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集成系统建立。升级改造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体现多学科交叉复合的防震减灾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整的专业课程实施案例。
(撰稿: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