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
一、专业代码:081401
二、专业名称:地质工程
三、学制:四年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地质学和工程学等理论基础及系统的地质工程理论、技能和方法,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获得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训练,能在能源开发、水利水电、城建、交通、市政、环保、国防和地震等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单位,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六、培养要求(毕业要求):
(一)、知识要求1-1.具备完整的工科大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自然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1-2.具备扎实的力学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课程的基本知识,能够利用力学思维对相关地质工程问题进行简化分析,建立力学模型,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岩土体工程问题的力学分析能力。1-3.掌握全面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体系,能够熟练运用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工程动力地质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掌握专业实践知识,能够通过理论分析、设计实验和数值计算等手段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二)、能力要求2-1.掌握地质科学的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通过学习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并通过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技能。2-2.具备良好的专业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能够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操作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熟练应用行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政策、法律和法规、专业生产设备,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2-3.具备在地质工程领域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能够及时了解地质工程领域的理论、技术的前沿和行业动态,积极吸收转化新方法和新技术,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灵活运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对行业生产的新问题制定安全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素质要求3-1.道德素质:具备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工程学的基本素养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操。3-2.文化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社科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精神,具有科学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3.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具备地质工程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本专业的思维模式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工程管理能力和安全服务意识。3-4.身心素质:具备强壮的体格,具有承受外部压力的能力,达到相应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合格水平;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毕 业 要 求 |
培养目标 |
目标1:具备运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解决行业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
目标2:熟悉行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具备本领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
目标3:具备良好的团队领导与协调能力,可从事本领域各方面的工作; |
目标4: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 |
1-1 |
● |
● |
|
|
1-2 |
● |
● |
|
|
1-3 |
● |
● |
|
|
2-1 |
● |
● |
|
|
2-2 |
● |
● |
|
|
2-3 |
● |
● |
● |
● |
3-1 |
● |
|
● |
● |
3-2 |
● |
|
● |
● |
3-3 |
|
|
● |
● |
3-4 |
|
|
● |
● |
七、主干学科: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八、专业核心课程:
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第六学期开课,48学时/3学分,理论授课结合课内课程设计。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挡土墙设计与施工、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抗滑桩设计与施工、锚固结构设计与施工、泥石流、崩塌灾害治理。该课程内容广泛,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均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特点、基本原理、设计计算方法与施工方法,为毕业后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打好基础。2.工程岩土学: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第四学期开课,32学时/2学分,理论授课结合课内实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地认识任何工程建筑都是修建在地壳表层的岩土体中,任何建筑物都是以岩土体作为建筑地基(如厂基、坝基、路基)、建筑介质(地下洞室围岩、边坡工程)或建筑材料(如土料、砂料、石料)。因此,岩土体的性质是决定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和规模的根本条件。任何工程地质问题,都是在地层表层岩土体中产生和演化的,岩土体的研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最重要的任务。工程岩土学是从工程地质观点,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学科,以适应各类工程建筑的要求,是工程地质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部分。工程岩土学不仅研究岩土体当前的性状,而且要分析其性质的形成条件,结合自然条件和建筑物修建后对岩土体的影响,分析并预测岩土体性质的可能变化,并提出有关的防治措施。因此,分析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改善保护地质环境,都要对岩土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3.基础工程: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第六学期开课,48学时/3学分,理论授课结合课内课程设计。基础工程是研究浅基础、连续基础、桩基础、地基处理以及动力机器基础与地基基础抗震等设计计算原理及方法,了解相关的规范、规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基础工程设计的各种基本原理,分析岩土地层与基础工程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形与稳定性的规律,做出合理的基础工程方案和建造技术措施,确保建(构)筑物的安全与稳定;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具体工程的方案设计等。
4.岩体力学:本课程是学科专业课程模块的专业核心课,三秋学期开设,48学时,3学分,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为考试。该课程是研究岩体特性的一门力学课程,主要包括岩体的地质特征、岩块的物理、水理及热学性质、岩块的变形与强度性质、结构面的变形与强度性质、岩体的力学性质、岩体中的天然应力、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地基岩体稳定性分析等内容。本课程的教授内容既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也是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
5.岩土工程勘察: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第六学期开课,48学时/3学分,理论授课结合岩土工程勘察实生产实习模块。该课程主要介绍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方法等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运用各种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判断修建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以及建设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通过研究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工作问题,保证地基强度、稳定性以及不致产生过大沉降变形,分析并提出地基的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设计、施工以及必要时进行地基加固所需要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
6.地质学基础(1):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课,总计102学时/7学分,理论授课结合大一认识实习。该课程是地质学各学科的概论,使学生初步学习和掌握地质思维方法,为进一步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地质基础。课程任务是说明地质学的基本内容,它涉及了矿物学、岩石学、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及地质灾害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内容广、概念多是该课程的最大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地质学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
7.地质学基础(2):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课,总计102学时/7学分,理论授课结合大一认识实习。该课程是地质学各学科的概论,使学生初步学习和掌握地质思维方法,为进一步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地质基础。课程任务是说明地质学的基本内容,它涉及了矿物学、岩石学、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及地质灾害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内容广、概念多是该课程的最大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地质学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
8.土力学: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第五学期开课,56学时/3.5学分,理论授课结合岩土综合实验。土力学课程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涉及建筑、公路、铁路、水利、港口、机场等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研究土体应力、变形、强度、渗流及稳定性等内容。土力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既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所必须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的成因和分类方法、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土压力计算方法、土坡稳定分析方法、一般土工试验方法,应用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与土体相关的强度、变形、渗流和稳定等问题。
9.工程动力地质学: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第五学期开课,56学时/3.5学分,理论授课结合岩土综合实验模块。工程动力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针对具体问题开展工程地质评价并提出处理对策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各种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如区域稳定问题、岩体稳定问题等、地震工程地质问题等,掌握对各种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对工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2020版.pdf程地质环境影响规律,判定可能产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并提供经济、科学的治理措施,从而合理开发和妥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工程动力地质学》以《土力学》和《岩体力学》为基础,并为后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九、毕业要求学分:176学分,其中,通识课程模块61分;学科专业课24分;专业必修课28分;专业限选课20分;专业任选课4分;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8分;素质拓展课4分;集中实践模块27分。
十、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表,详见附件《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十一、课程体系拓扑结构,详见附件《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十二、培养方案基准进程,详见附件《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十三、教学年历,详见附件《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2020版.pdf